学校

课程介绍

上海青浦一中:最大程度激发师生潜能

作者:教科室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发布时间:2013年11月04日 

近4年来,上海市青浦一中持续推进“学生主体型”教改实验,以学定教、以教导学成了每名教师的自觉追求,在预学、讨论、展示、检测各个环节,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。

突破口选在数学成绩最差的班级

青浦一中是一所完中,学生大部分是周边农村学生。学校也曾走过一段持续的上升期,并顺利成为当地的示范校。但是,往前走着走着,就走不动了。校长王学才告诉记者:“课堂不改革,想办出一所理想的学校根本不可能。”

过去,大量讲授、训练是青浦一中课堂的基本形态,学生被动听讲。一节课下来,学生学得苦、教师教得累,感受不到学和教的愉悦。尽管成绩单一度很漂亮,但王学才认为,这样的课堂与学校的责任和理想相去太远。学生厌学、教师职业倦怠、学校发展止步不前,这些困扰过很多中小学的问题,在青浦一中一一再现。

改课堂、改教学,成为青浦一中的新突破口。

从全校160位教师中根据自愿挑出的26名教师,组成了课改实验小组,他们白天备课、上课、听课,晚上集中到学校会议室开会,一讲自己的课是怎么设计的、二讲自己课堂的不足、三听别人评判自己的课堂有何问题,一个个“过堂”。

学校把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定在“三个围绕”上:围绕学生的主体性,发挥教师的主导性;围绕学生的主动性,发挥教师的指导性;围绕学生的有效学习,实施教师的有效教学。

学校破釜沉舟,把课堂教学改革的试点选在了高三数学成绩最差的班级。参与实验的教师们内心复杂而焦虑,一方面希望课改为课堂带来新面貌,另一方面又担心学生高考失利。王学才告诉教师们:“与其畏首畏尾地改良,不如大刀阔斧地改革,虽然风险大,但如果成功,说服力也更大。”

学校对参加实验的教师提出的总体要求只有一句话: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。师生们共同研制预学单、共同探讨课堂中的重点难点。短短一个学期,试点班级数学成绩异军突起,由原来的低于年级平均分11.15分,缩小到4.9分。来听课的教师们发现,这个班级原来沉闷的课堂也变得生动活泼,学生爱发言爱提问了。到高考时,实验班级数学成绩由8个班中的最末位跃居为第4位。

一个班级的课改试点取得成功,引发了其他班级效仿跟进。2009年年初,课改实验小组26名成员在各自的班级启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,非实验小组教师每周要听3节实验小组的课,并撰写听课体会,在备课组内交流。课改,成为青浦一中师生共同的选择。

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因子

激发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因子,成为青浦一中课堂变革成功的关键。

新课堂“新”在何处?在王学才看来,往常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被彻底打破,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,学生在做中学,教师在做中教,依托预学、讨论、展示、检测四个环节,不仅把教学在课堂内外结合起来,更是把课堂打造成为基于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共同体。

预学习是青浦一中课改的重要“法宝”,没有预学,教师不准上课,学生预学不好,不能上课。学生预学习有个预学单为依据,学习目标、重点难点、背景资料等内容,在这个单子上一目了然。

小组讨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。每个小组一般有4至7人,按照组内异质、组问同质的原则分组,男女搭配。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,要求小组成员既承担个人责任,又相互支持、密切配合,发挥团队精神,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。

展示也是青浦一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就像“科学”课上的实验示范、“地理”课上的大洲大洋拼图展示。这些展示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,也提供了暴露学生未掌握哪些知识点、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机会。

预学、讨论、展示、检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,预学单导学助学,目标指导全程,小结融合其中,评价贯穿始终,成为青浦一中新课堂的基本样式。

上一条:宜兴实验中学的“结构教学法"
下一条:如皋:活动导学单

关闭

版权所有: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 技术支持:徐州华网信息科技  邮箱:jszjzx@126.com 传真:0516-85079963 【管理入口】
ICP许可证:苏ICP备10023912-1号 苏公网安备 32031202000103号

课程介绍教育教学

上海青浦一中:最大程度激发师生潜能

2013-11-04 教科室 点击:[]

近4年来,上海市青浦一中持续推进“学生主体型”教改实验,以学定教、以教导学成了每名教师的自觉追求,在预学、讨论、展示、检测各个环节,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。

突破口选在数学成绩最差的班级

青浦一中是一所完中,学生大部分是周边农村学生。学校也曾走过一段持续的上升期,并顺利成为当地的示范校。但是,往前走着走着,就走不动了。校长王学才告诉记者:“课堂不改革,想办出一所理想的学校根本不可能。”

过去,大量讲授、训练是青浦一中课堂的基本形态,学生被动听讲。一节课下来,学生学得苦、教师教得累,感受不到学和教的愉悦。尽管成绩单一度很漂亮,但王学才认为,这样的课堂与学校的责任和理想相去太远。学生厌学、教师职业倦怠、学校发展止步不前,这些困扰过很多中小学的问题,在青浦一中一一再现。

改课堂、改教学,成为青浦一中的新突破口。

从全校160位教师中根据自愿挑出的26名教师,组成了课改实验小组,他们白天备课、上课、听课,晚上集中到学校会议室开会,一讲自己的课是怎么设计的、二讲自己课堂的不足、三听别人评判自己的课堂有何问题,一个个“过堂”。

学校把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定在“三个围绕”上:围绕学生的主体性,发挥教师的主导性;围绕学生的主动性,发挥教师的指导性;围绕学生的有效学习,实施教师的有效教学。

学校破釜沉舟,把课堂教学改革的试点选在了高三数学成绩最差的班级。参与实验的教师们内心复杂而焦虑,一方面希望课改为课堂带来新面貌,另一方面又担心学生高考失利。王学才告诉教师们:“与其畏首畏尾地改良,不如大刀阔斧地改革,虽然风险大,但如果成功,说服力也更大。”

学校对参加实验的教师提出的总体要求只有一句话: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。师生们共同研制预学单、共同探讨课堂中的重点难点。短短一个学期,试点班级数学成绩异军突起,由原来的低于年级平均分11.15分,缩小到4.9分。来听课的教师们发现,这个班级原来沉闷的课堂也变得生动活泼,学生爱发言爱提问了。到高考时,实验班级数学成绩由8个班中的最末位跃居为第4位。

一个班级的课改试点取得成功,引发了其他班级效仿跟进。2009年年初,课改实验小组26名成员在各自的班级启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,非实验小组教师每周要听3节实验小组的课,并撰写听课体会,在备课组内交流。课改,成为青浦一中师生共同的选择。

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因子

激发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因子,成为青浦一中课堂变革成功的关键。

新课堂“新”在何处?在王学才看来,往常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被彻底打破,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,学生在做中学,教师在做中教,依托预学、讨论、展示、检测四个环节,不仅把教学在课堂内外结合起来,更是把课堂打造成为基于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共同体。

预学习是青浦一中课改的重要“法宝”,没有预学,教师不准上课,学生预学不好,不能上课。学生预学习有个预学单为依据,学习目标、重点难点、背景资料等内容,在这个单子上一目了然。

小组讨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。每个小组一般有4至7人,按照组内异质、组问同质的原则分组,男女搭配。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,要求小组成员既承担个人责任,又相互支持、密切配合,发挥团队精神,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。

展示也是青浦一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就像“科学”课上的实验示范、“地理”课上的大洲大洋拼图展示。这些展示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,也提供了暴露学生未掌握哪些知识点、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机会。

预学、讨论、展示、检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,预学单导学助学,目标指导全程,小结融合其中,评价贯穿始终,成为青浦一中新课堂的基本样式。

上一条 下一条

关闭